资讯 来源:东方网 阅读量:16798 2021-10-26 15:45
济南黄河罗辑路隧道预留了两个防汛检查站。
在济南罗辑路黄河隧道北口的一栋楼里,工作人员正忙着手头的工作,50多张隧道监控画面同时出现在大屏幕上.9月底以来,黄河济南段河道流量持续增大,黄河洪峰不断推进,给济南黄河防洪带来巨大压力。济南黄河罗辑路隧道已经运营不到半个月,迎来了第一次防洪考验。
预留两个防汛检查站。
驼峰最高点2.1m。
10月9日上午,记者乘车抵达济南黄河罗辑路隧道南出口。南出口外侧有明显凸起,高于隧道进口,从进口向内形成纵坡。开车穿过隧道后,我们可以看到整个隧道呈弧形,沿途依次布置有逃生通道,墙上还有很多消防设施。
济南黄河罗辑路隧道是世界上第一条穿越地上悬河的超大直径盾构隧道。防水防洪是施工初期要考虑的重要命题。记者从济南穿越黄桥隧道管理中心了解到,在隧道设计时,综合考虑济南的气候、水文、地理等因素,在隧道内预留了两个防洪“检查站”,并进行内外两次拦截,确保了汛期隧道安全。
“第一个检查站是驼峰。在隧道的南北出入口,我们看到的凸起处就是驼峰的最高点。”隧道运输管理中心负责人赵斌说,驼峰是防洪的第一道屏障,是为了防止城市水涌入隧道而设置的。南出口驼峰最高点2.1m,北出口驼峰最高点80cm。高度根据两侧不同地形和济南历史最大降雨量确定。
场景模拟推演可以直观地看到,当隧道外积水时,驼峰就像一个防波堤,拦截隧道外的水流,阻断水流,防止水流入隧道造成内部积水。当南出口水位低于2.1m时,水流在驼峰处受阻,向四周流动。当北出口水位低于80厘米时,积水不会越过这里的驼峰。1964年济南南岸最高降水量为1076毫米,远低于南出口驼峰高度。济南南地势高,北地势低,这里也是如此,所以南出口驼峰设计比北出口高。“驼峰的高度是济南历史最高水位和未来最高水位的极限。”赵斌向记者介绍。
雨水泵房可以应付。
每天300毫米的强降雨。
防洪的第一道屏障是阻挡外界的积水,而整个隧道的防洪处于立体状态,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有很多屏障。据介绍,济南黄河罗辑路隧道最低点在河床下54米。南岸段上层综合渗透系数为1.48立方米/日,北岸段为10.8立方米/日。隧道承受的最大水压约为0.65 Pa,为6.5 kg。隧道与河床之间的土层是天然的“黄色屏障”,可以有效防止河水在上部空间渗透。黄河洪峰的到来对河床以下的隧道影响非常轻微。
“我们在里面放置了雨水泵房,隧道积水后可以及时排水。”济南跨黄桥隧道管理中心总调度周宇告诉记者,隧道内积水后,泵房将运行,将积水抽排至隧道管道,进入天桥区市政管网。“泵房设计流量为北岸每小时1816立方米,南岸每小时2084立方米。在市政管网排水畅通的前提下,根据
此外,隧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体系,即结构自防水为基础,施工缝、变形缝等细部节点防水为重点,并在结构的水前沿设置柔性防水层加强防水。
四班两操。
中央控制室24小时值班。
"把综合监控系统的监控放在大屏幕上."在济南黄河罗辑路隧道北口收费站南侧的一栋楼里,周宇盯着大监控屏下的一幅幅画面,不时给各个监控点下达指令,各个点的工作人员都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于是周宇一遍又一遍地巡逻。
除了设计和技术上的防洪,管理中心还在监控和现场部署了正常的人力。为应对洪峰,济南市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黄河隧道管理中心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全方位监控交通、防汛、供电情况。
“我们已经调整了班次变化。以前是四班三作业,现在是四班两作业。”赵斌告诉记者,此前的四班和三班倒持续了8个小时。由于每次换班都会造成监控间隙,不利于隧道安全的控制,改为四班两班模式,12小时一班,每天一个岗位只需换班一次。
中控调度室相当于隧道运营中“大脑”的存在,对隧道情况进行监控和调度。现场各点均有工作人员负责,现场与调度室实时沟通。情况发生后,调度室下达指令,现场人员根据情况进行处理。
记者在现场看到,综合监控系统位于调度室的监控岗位中间,对隧道内的照明、排水、消防、广播等有一个整体的调控,而其他岗位则在监控隧道图像,而综合监控系统则调控隧道内的各种安全设施,通过工作台的操作,可以远程控制隧道内一些设施的启动,让问题尽快得到处理。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